以上引用了騎士小八的「沒梗中」格文(看全文請自行連結),
笑罷之餘,倒是要來嚴肅地看待這個問題,
有梗?沒梗?對葡萄酒而言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以下是關於葡萄梗的「狗尾續貂」式討論。
Grape Stems葡萄梗,做為葡萄酒製酒過程中的一項原料之一,所獲致的重視遠遠不足。葡萄梗在壓榨前或壓榨後,最後終不免成為廢棄物的角色而遭到清除,但是它對於葡萄酒的影響即便隱而不顯,卻也有其一定存在的意義。可以說,在葡萄釀成酒這一如史詩般充滿戲劇張力的情節中,葡萄梗這個配角,不算是英雄,但卻承擔過多的悲劇。
有沒有梗?其實有多元的選擇,致使一瓶葡萄酒到底受到多少來自梗的雕琢,就有各種的可能性,然而很少人會去觸及。
我們通常談到葡萄梗對於葡萄酒的影響,僅及於單寧的來源之一這部份。
先簡單說一下單寧Tannin。多酚是植物體內所含有的數個羥基物質的總稱,單寧(Tannin)是最早被知道的多酚,後來也都以單寧來作為多酚的代表,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在工業上是製革和染料的重要應用品。而酒中的單寧為葡萄酒的「骨架」,使酒體確立其結構和輪廓。單寧因為有收歛性,在口感上的表現就是「澀」,但是隨著時間的魔術師巧手,使得氧氣和單寧這兩個持劍的對手,反而共同演出了如雙人舞般的華麗藝術,如果在適當的時間飲下,單寧會帶來堅實豐滿的美好口感。葡萄酒中的單寧,主要來源是:葡萄皮、葡萄梗、葡萄籽和熟成所用的橡木桶(或其替代物),也有人工直接添加。以上,對葡萄酒有所涉獵的飲者,應都知之甚詳了吧。
一瓶葡萄酒有沒有受到葡萄梗的影響,或說含不含來自葡萄梗的單寧,那要看釀酒的工藝。
大致上,傳統的採收是連梗採收的,在榨汁前是否進行「去梗」去梗(法文Eraflage、英文Destem)視酒農或釀酒師的意見,不一定會進行。如果是白酒,為了保持新鮮,榨汁要把握時效,通常不另外去梗即一併壓榨再整個去渣留汁,粉紅酒的情形也類似。至於釀造紅酒,則可以先破皮、去梗擠粒出來再搾汁,也可以連梗榨汁。榨汁完浸泡在一起的濃稠葡萄漿(Must,又稱為醪)中,由於去梗這個可做也可不做之動作,造成含梗或不含梗而會影響其風味。
如果是手工採收但是類似阿爾薩斯、德國的逐粒精摘方法,葡萄漿中就不含梗。機器採收的葡萄,由於是用搖的,也不含梗。不一定含梗發酵的酒就比較粗厚濃重,例如以傳統二氧化碳浸泡法釀造的薄酒萊地區的酒,原則上就是連梗發酵的,但由於壓榨動作是發酵完成後進行,酒體就比較薄弱。
一般的說法是,由於葡萄梗中所含的單寧,成分不如葡萄皮中的單寧,因它們富含木質丹寧酸,會使葡萄酒帶有一種苦味,許多葡萄酒在發酵前都把葡萄梗去掉,除非葡萄皮本身的單寧含量不足,有些酒還是會把梗留下來,以提高丹寧酸的含量。葡萄籽中的單寧也是不好的,要盡量避免壓榨時碾碎葡萄的種子。
從以上的觀點來說,葡萄酒中的單寧有兩類,來自葡萄皮的單寧是比較優質的,而來自葡萄梗及葡萄籽的單寧是較粗劣的,除非必要,盡量不要留梗,真是這樣的嗎?葡萄梗真的一無是處嗎?葡萄酒與葡萄梗之間的關係只有單寧含量的差別嗎?葡萄酒中的另外一種單寧來源----橡木桶,不也是一種木質單寧嗎?但橡木桶熟成卻是做出好葡萄酒的必要高成本支出要項!
其實,保留葡萄梗也是有不少好處的。因為葡萄梗可以在榨汁的過程中加快葡萄汁的流速,能提升葡萄汁的榨取量。發酵完的葡萄漿,在以重力自然流出葡萄酒(自流酒)後,還會再經過適當的碾壓取出其中剩餘的葡萄酒(壓榨酒),最後留下的葡萄渣不管是含有葡萄皮、葡萄梗、葡萄籽甚至酵母菌,統稱為Marc,將被當成廢棄物丟掉或者加水再蒸餾成「渣釀酒」。
再來看看葡萄梗的成分,依據法國勃根地大學釀酒學系主任米榭弗亞 Dr. Michel Feuillat的分析,葡萄梗及葡萄柄蒂約佔一串葡萄總重的4%~6%,其中:水份75%~80%、木質纖維7%~10%、樹脂類1%~2%、單寧1%~3%、礦物質1.5%~2%(主要為鉀、鐵)、有機酸0.3%~1.2%、糖份0.3%~0.5%。
由此可見,葡萄梗對於葡萄酒所做的貢獻,不僅僅是單寧這一項成分而已,還包括了可供發酵的糖、增加口感的酸及增加風味的礦物質、酯類等化合物。這些物質儘管微量,但也是構成一瓶葡萄酒整體性格的一部份。
而在單寧方面,從化學結構上來分,由葡萄皮浸皮淬取的單寧為「縮合單寧」,而從葡萄梗和橡木桶得到的為「水解單寧」,兩者並不相同,對葡萄酒的影響作用也會不同。
可見,一款葡萄酒最終要呈現什麼樣的風格,與釀酒者最初是否去梗的選擇也很有關係,他的作品要含有各多少比例的兩種單寧,甚至是其他微量化合物的含量多寡,都是釀酒人存乎一心、「梗梗於懷」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