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們辦了一場智利頂級酒款的騎士團酒聚,其中各酒款大都顯赫有名,而智利的頂級酒有一大特色,即多由外資投資設立或者與在地大酒廠合資,並進行技術移轉,在國際化的資本及知名度加持下,當然索價非凡。
這些酒生產的目的主要在外銷,並不是智利酒的一般常態,智利國內的葡萄酒消費量甚至是縮減的(這和其牛肉產量和國內消費量的關係很像),他們日常佐餐最重要的飲品是:可樂!
以下整理了「智利主要外資投資或合作酒廠一覽表」,讓大家參考:
酒廠名稱 |
酒廠所在地 |
本土酒莊 |
外資酒莊 |
投資時間 |
Miguel Torres Chile |
|
Catalan Winemaker |
Botegas Torres(Miguel Torres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釀酒世家) |
1979 |
Hacienda Araucano |
|
|
法國波爾多釀酒世家的Jacques Lurton |
|
Aquitania (頂級品牌Lazuli,中級品牌Domain Paul Bruno) |
|
|
Château Margaux負責人和前Cos d'Estournel主人,以及香檳Bolllinger總裁一起聯手合創 |
|
Casa Lapostolle |
科查瓜谷地(Colchagua Valley) |
|
法國Grand Marnier(Alexandra Marnier-Lapostolle)獨資 |
|
Los Vascos |
科查瓜谷地(Colchagua Valley) |
Santa Rita(智利第三大) |
法國波爾多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
1988 |
Almaviva Cono Sur |
瑪伊玻谷地(Maipo Valley)產自Puente Alto的優異葡萄園 |
Concha y Toro(智利第一大,Guiliasastis家族及Larraín家族) |
法國波爾多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 |
1996 |
Viña Altair (牛郎星) |
卡恰普谷地(Cachapoal Valley) |
Viña San Pedro(智利第二大,Jacques Lurton擔任顧問) |
法國波爾多達梭酒莊Château d'Assault (St. Emilion Grand Cru Classe) |
2000 |
Viña Calliterra(1989) Arboleda(2001) Seña(1995) |
阿空加瓜谷地(Aconcagua Valley) |
Viña Errazuriz(第六代莊主Eduardo Chadwick) |
美國Robert Mondavi |
|
Viña de Larose |
|
|
Château Larose-Trintaudon(法國波爾多酒莊) |
|
Viña Calina |
|
|
Kendall-Jackson(美國) |
|
Casa Porta |
瑪伊玻谷地(Maipo Valley) |
|
西班牙Gutierrez-Porta家族移民 |
|
另外,底下抄錄了「1976巴黎品酒會」(時報出版)中,關於智利這個新興產區的發展介紹全文。文中主要的觀點,大致上是把智利葡萄酒業這廿多年來直接由十九世紀跳到廿一世紀般的蓬勃發展,肇因於以下的幾點:
(1) 1976巴黎品酒會後,加州的成功經驗對於新世界產區的鼓舞。
(2) 1976巴黎品酒會後,發展出法國酒莊的資金及技術跨國合作的成熟模式。
(3) 智利遠避海外及高山阻隔,早期葡萄插技即來自法國,氣候優良、少病蟲害而便宜的土地宛如處女地。
(4) 全球化也得以使國際化的新式釀酒科技(如進口最先進的葡萄破皮機、不繡鋼發酵槽、橡木桶、灌溉技術和空中飛人的釀酒顧問等等)以智利的實驗室。
(5) 軍事強人皮諾契政權實施自由市場經濟改革,但國際對於智利仍不懷好感,但到了皮諾契垮台後很多人對於喝智利酒又覺得是一種政治正確了。
(6) 智利釀酒業始終由大型集團或家族掌控,這有利於國際合資事業的協商合作進展神速。
「1976巴黎品酒會」書中關於智利的專章名為「智利的阿爾托港(Puente Alto)」,全文如下: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第一個國際金融家族,始終有放眼全球的企圖心。其銀行事業始於一七五○年的德國法蘭克福,旋即在英法兩地羽翼豐滿,並在世界其他主要財務中心營運。因此,家族擁抱葡萄酒的全球化並不令人驚訝。
木桐酒莊在斯伯瑞爾品酒會奪得榜眼。在任何方面,羅斯柴爾德都不習慣屈居第二。事件後不久,飛利浦.羅斯柴爾德男爵開始認真探索在新的、受敬重的納帕谷加入冒險的可能性。一九七八年,他邀請羅伯.蒙岱維到波爾多的酒莊,在參訪釀酒廠和葡萄酒博物館的行程中,男爵給他的女兒皇家規格的接待;男爵傾囊而出,在家族圖書館的晚餐酒包括了百年的老木桐和一瓶傳奇的一九四五年依肯酒莊。
次晨,兩位男士同意五五對分的合夥關係。釀酒廠位於加州,有來自兩個公司的技術和經驗。蒙岱維在回憶錄寫道,他們目的是「創造具有自身風格、個性和血統,與眾不同的偉大葡萄酒」。羅斯柴爾德和蒙岱維的酒廠名為「作品第一號」(Opus One),酒標上有兩位男士背靠背的輪廓剪影,揭幕年份為一九七九年,第一箱在一九八一年納帕谷葡萄酒拍賣會的義賣活動上,以兩萬四千美元售出。針對一般消費市場的酒則在一九八四年上市,每瓶五十美元。菲利浦男爵在一九八八年逝世之後由女兒接手,他也開始尋找生產另一款可以獲得國際認可的海外投資,並很快注意到在與法國釀酒素有淵源的國家-智利。
葡萄酒追隨羅馬天主教的旗幟來到智利,傳教士為了宗教目的,鼓勵栽種葡萄釀酒,第一批智利釀造的年份是一五五一年。十九世紀初,智利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法國和智利在葡萄酒製造的關係上更緊密。許多像卡本內.蘇維儂、卡門內里(Carmenere)、梅洛、白蘇維濃和榭密雍等波爾多葡萄插枝到了智利,在此欣欣向榮,當今許多重要的智利釀酒廠都是從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插枝開始。
十九世紀,孤懸海外的智利因禍得福,葡萄根瘤蚜蟲的蟲害沒有傳到這裡。即使是今天,大部分智利的葡萄園都不是世界上多數地方普遍存在的嫁接葡萄樹。古老的法國葡萄卡門內里在十九世紀波爾多地區廣泛使用在混釀中,以柔化卡本內.蘇維濃的粗糙,不過葡萄根瘤蚜蟲病後,由於嫁接沒有成功,卡門內里在法國絕跡,但卻在智利存活下來,而且今天仍廣被栽植。
儘管智利與法國的淵源深厚,也有古老的葡萄園,但在近二十年之前,智利的葡萄酒事業都十分落後。有些比較好的葡萄酒出口到歐洲,但大部分中等的酒則由當地或鄰近的拉丁美洲國家消費。智利溫暖乾燥的天氣有利於葡萄酒的製造,但葡萄生長的季節雨量稀少,灌溉系統也極為原始,只能依賴來自東部邊界的安地斯山脈雪水。在國際葡萄酒貿易中,智利以生產低技術的廉價酒著稱。
一九七三年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將軍政變,推翻民選的左翼總統薩爾瓦多.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之後,智利在政治和經濟上也被驅逐。在歐美,政治正確的人不會喝智利葡萄酒,無論價格多吸引人。但是,皮諾契政府引入自由市場經濟改革,移除政府對商業的限制,並在發現葡萄酒是有極佳出口潛能的產品後,鼓勵智利的公司向海外發展。
智利葡萄酒的重生發生在一九八○年代中葉,皮諾契政府於一九九○年垮台後更聚合力量,在海外喝智利葡萄酒又成為政治正確的事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葡萄酒經歷這麼迅速的轉變,一九八五年到二○○○年的十五年間,智利的葡萄園和葡萄酒公司從十九世紀跨入二十一世紀。在外國資金的投入和政府鼓勵下,智利的釀酒廠拋棄老舊設備,進口最先進的葡萄破皮機、不繡鋼發酵槽和來自歐洲的橡木桶。一九九○年代連續五年,智利是歐洲釀酒設備的最大進口國。農夫廣栽新葡萄園,清理掉品質低劣的葡萄,也發展出像卡薩布蘭加谷地(Casablanca Valley)這些新的葡萄種植區域。栽種者改種像卡本內.蘇維濃、夏多內和梅洛這些普及的葡萄種。在一九八五到一九九七年間,卡本內.蘇維濃栽種的面積從兩萬零一百二十二英畝,增加到三萬九千五百二十五英畝;夏多內也從六百零五英畝擴增至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七英畝;梅洛/卡門內里更從兩千四百七十一英畝躍升到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七英畝。
同期,智利國內葡萄酒消費驟降了一半以上,從一九八四年每人每年九.九加侖,降到二○○○年的四.七加侖。智利葡萄酒的出口則從一九八四年的九百萬美元,到二○○○年暴增為兩億六千七百萬美元,且海外市場從三十六國拓展到九十五國。就像之前的澳洲,智利在出口上表現亮眼。
如果沒有八○年代引進的滴漏式灌溉系統,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幾世紀以來,乾旱的環境和原始的灌溉系統抑制高品質葡萄的生長,新的灌溉系統不僅讓更好的葡萄生長,也在從未有葡萄的地方栽種起葡萄,例如卡薩布蘭加河谷。來自安地斯山脈的水遠從聖地牙哥(Santiago)以西四十五英里和港市威爾帕芮索(Valparaiso)以東二十英里的河谷而來,今天卡薩布蘭加谷地佈滿葡萄園,生產智利最好的夏多內和白蘇維濃。
智利葡萄酒革命的領袖是該國最大的製造商空查.伊.托洛葡萄園。唐.梅卓爾.空查.伊.托洛(Don Melchor Concha y Toro)在一八八三年建立葡萄園,他從法國進口葡萄插枝,並逐漸成為重要的釀造者。空查.伊.托洛於一九三三年出口首釀,多銷往拉丁美洲國家。一九八○年代開始,空查.伊.托洛開始同步進行提昇葡萄酒品質和擴展出口的計畫。計畫由一款新的頂級卡本內.蘇維濃開始。一九八五年酒廠送了些樣品到法國,得到葡萄酒專家的良好反應;一九八五年,首批頂級卡本內.蘇維濃以創辦人之名命名為唐.梅卓爾上市。
一九九一年,空查.伊.托洛啟動主要的投資計畫,在智利和阿根廷購買土地,設置新設備和擴充貯存量。三年後,它成為紐約股票交易市場第一家外國釀酒商,公司增資五千萬美元,所有的錢又回流到事業裡,很快得到收益。該公司現在在智利的十八處地方擁有超過九千英畝的葡萄園,外加阿根廷的一千英畝土地。空查.伊.托洛的產量有七成五出口,美國是最大市場;二○○○到二○○二年,它是美國最大進口品牌,年銷量兩百萬箱。
皮諾契勢力仍在時,外國釀酒人就開始對智利感興趣,當他下台後,力量更迅速匯集。智利也成為在全球各地當顧問的空中飛人釀酒師的停駐點之一。西班牙的米格爾.托雷斯(Miguel Torres)【托雷斯酒莊第五代繼承人。在一九七九年法國美食雜誌<戈爾米歐>的葡萄酒奧林匹克中,他們的瑪斯拉潘納(Mas La Plana)讓法國五大酒莊黯然失色。】是最先把釀酒技術和新設備帶到智利的歐洲人。若干法國釀酒廠和本地夥伴合資,法國人在拉丁美洲似乎比在納帕谷自在。波爾多的米榭.侯隆是智利在國際紅酒市場的領導廠牌拉波斯托勒酒莊的顧問。拉波斯托勒酒莊由法國人亞歷山卓.瑪妮耶-拉波斯(Alexandra Marnier-Lapostolle),與一個智利人共同創立。瑪妮耶-拉波斯出身創立法國利口甜酒之王柑曼怡(Grand Marnier)的家族。法國的賈克.陸登(Jacques Lurton)擔任聖.佩德洛葡萄園(Vina San Pedro)的顧問;他的同事雅克.布瓦瑟諾(Jacques Boissenot)為朗峰酒莊(Veramonte)工作。澳洲人隆.波特(Ron Potter)則協助寶辰(J. Bouchon)釀酒廠的設計。
羅伯.蒙岱維和智利葡萄酒龍頭艾達多.查維克(Eduardo Chadwick)家族合作兩項投資。第一項是一九八九年的卡力泰拉酒莊(Vina Caliterra),並在二○○一年發展第二品牌阿博雷拉(Arboleda)。另外,兩位伙伴在一九九五年也發表頂級酒品牌桑雅(Sena)【艾拉蘇里酒莊(Vina Errazuriz)的第六代傳人艾達多.查維克,為證明智利的釀酒能力足以和世界頂級酒分庭抗禮,委託斯伯瑞爾安排品酒會。因為在柏林舉行,稱之為柏林品酒會。會中邀請三十六位歐洲酒評家評比十六款酒,也用盲目品評的方式進行。會中六款智利、六款法國波爾多、四款義大利,均為二○○○年和二○○一年份。結果由伊拉蘇酒莊二○○○年的維內多.查維克(Vinedo Chadwick)奪得第一。第二名是二○○一年的桑雅,二○○○年的拉費堡第三,二○○一年的瑪歌堡第四,二○○○年的桑雅排名第五,二○○○年的瑪歌堡和拉圖堡與二○○一年的維內多.查維克並列第六。】。蒙岱維對智利的卡門內里格外感興趣。
隨著智利葡萄酒愈見活躍,羅斯柴爾德家族在一九九○年代中葉更密切關注智利也是很自然的。羅斯柴爾德和該國最大製造商空查.伊.托洛合作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羅斯柴爾德與蒙岱維各持一半的合夥先例已經建立,而空查.伊.托洛全國十八處的葡萄園則提供羅斯柴爾德許多選擇。
兩家公司從一九九五年開始討論,次年他們試釀一個年份以試驗雙方能否共同製造生產。實驗的地點選在空查.伊.托洛位於阿爾托港六百四十三英畝的葡萄園,這裡生產釀造唐.梅卓爾葡萄酒的葡萄。空查.伊.托洛的釀酒師告訴羅斯柴爾德的夥伴,他們認為這裡是智利栽種卡本內.蘇維濃最好的地方,這也是即將釀造的新酒的骨幹。葡萄園位於白雪覆蓋的安蒂斯山山陰。根據古老的波爾多俗諺,貧瘠的土地孕育偉大的葡萄酒,因此阿爾托港將會有好表現。葡萄園的土壤是多岩石的,有些石頭有足球那麼大。
一九九六年的實驗年份成功。葡萄酒雖沒達到木桐的水準,但法國釀酒師始終追求的風土條件清楚呈現,極具潛力。合作案在一九九七年簽定,如同「作品第一號」,他們也是合夥對分。釀酒廠名為阿瑪維瓦(Almaviva),以法國劇作家波馬歇(Pierre de Beaumarchais)的戲劇<費加洛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中的角色命名。空查.伊.托洛為這樁合夥案帶來阿爾托港九十九英畝的葡萄園,羅斯柴爾德則帶來它的名號、釀酒知識和葡萄酒貿易的連結。歸功於羅斯柴爾德的門路,新酒透過波爾多的系統,在一些私人俱樂部裡販售,它成了第一種被接納的非法國酒。
阿瑪維瓦的一切都案共同投資的精神分享。合作案有兩個聯合總經理,分別來自空查.伊.托洛和羅斯柴爾德;有有來自兩方的聯合釀酒師,唯一的例外是先前在法國木桐.羅斯柴爾德工作的酒窖主管菲利浦.布賈(Philippe Bujard)。羅斯柴爾德對合作夥伴有個特別要求,希望從桂利亞薩斯提斯(Guiliasastis)和拉蘭(Larrain)這兩個控制空查.伊.托洛股權的家族裡,選出一位新投資裡的關鍵角色,以確保高層的合諧,因此飛利浦.拉蘭(Filipe Larrain)是來自智利方面的聯合總經理。即使新酒的酒標也是雙方合夥人的名字並列,品牌名稱由模仿波馬歇的筆跡寫就,酒標則運用許多西班牙佔領前的本地藝術風格。
布賈說他的目標是「在智利釀造木桐」,也就是建基在智利產區風土條件上的梅多克風格紅酒。空查.伊.托洛給阿瑪維瓦的九十九英畝葡萄園園齡已八十年,包含未嫁接的葡萄樹,每一英畝約種植八百株葡萄樹,遠少於木桐的每英畝三千兩百株。清除老樹重新栽種是不切實際的作法,但布賈還是逐步為葡萄園做調整。阿瑪維瓦又買了一百一十一英畝的土地,栽種嫁接葡萄;最後,阿瑪維瓦只剩下嫁接過的葡萄。布賈認為產自這些葡萄株的葡萄品質較佳,而且在未來遭逢葡萄根瘤蚜蟲傳染病時還可以保護葡萄園。智利雖然避開的十九世紀的流行病,但在交通往來頻繁的現代,也難保將來不遭受侵襲。新的葡萄園也按照木桐的密度種植。
當然,南半球的收成在四月,而非北半球的十月,但布賈認為,在波爾多和在阿爾托港釀酒最大的不同是氣候。九月到來年五月,阿瑪維瓦有穩定的日照,整個生長季降雨量不到一英寸。波爾多的釀酒師常擔心收成時節的雨水會讓葡萄脹大,稀釋風味;但在乾旱的阿爾托港,收成時的降雨從來不是問題。從十一月到三月,布賈每兩週灌溉葡萄樹一次,但在採摘前的最後一個月則不澆水,讓葡萄在陽光下成熟。溫暖乾燥的天氣讓葡萄酒的酒精濃度輕易達到百分之十三.五至十四之間。
阿瑪維瓦的傳承是古老的,但釀酒廠卻是現代化的縮影。由智利建築師設計、包含大量本土文化元素的木頭結構內,裝滿最新的歐洲製設備。不繡鋼槽來自設計給木桐和作品第一號的法國製造商,壓榨機是瑞士-法國製造,五百個熟成用的大酒桶也和供應給木桐的八家製造商相同。在我造訪阿瑪維瓦時發酵室裡標示每槽溫度的紅色閃燈,以及無瑕的不繡鋼景象,讓我覺得這裡更像醫院,而不是法國鄉間的釀酒廠。
阿瑪維瓦的釀酒過程幾乎是木桐的翻版,只有一些因氣候差異而有的些許改變。手工摘取的葡萄放在和木桐一樣的二十二磅塑膠盒裡。如同所有的經典波爾多紅酒,阿瑪維瓦也混合了多種葡萄。它的比例依天氣逐年略有差異,但通常是百分之七十五的卡本內.蘇維濃,百分之二十的卡門內里,以及百分之五的卡本內.弗朗。裝瓶前,酒放在全新的橡木桶內熟成十六到十八個月,然後在收成年份的兩年後上市。
阿瑪維瓦目前年產量一萬三千箱,在法國、瑞士、德國、日本和美國最受歡迎。釀酒廠的新園將在十年左右產量達到飽和,布賈期望一年可以製造三萬箱。
儘管兩者均是釀酒師技藝的傑作,但只要同時品嘗,還是可以輕易分辨出木桐.羅斯柴爾德和阿瑪維瓦的不同。同年份的木桐比阿瑪維瓦有較多單寧,風味更緊實。木桐至少要在該年份的五年之後品嚐最好,或許還可以更久一些。另一方面,阿瑪維瓦的酒則更快達到巔峰,可以較早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