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面格文提到這部新片「BOTTLE SHOCK」,目前有進一步的進展,距離讀者(閱聽者)更近了。所以,我們也看到相關報導增加了,包含以下這篇香港明報的新近報導。
不過,我對這篇報導有兩點不同竟見,不得不發:
第一:1976年5月24日,在意義上與諾曼登陸的D-Day無法比擬!
在一場評判中,或許有輸贏,但對整體而言談勝敗,即便過了三十年也還太早。
第二:這部「Bottle Shock」港譯【醇酒醋男】,中國譯為【瓶擊】。台灣電影界爭氣點,譯句像樣點的來。
wine world﹕加州酒的D-Day
2008-09-18
【明報專訊】D-Day是軍事術語,指作戰行動的發動日,自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諾曼第,向法西斯主義的侵略進行反擊,從此D-Day有了新的詮釋。至於1976年的5月24日,則是美國加州Napa Valley的D-Day,一場在巴黎舉行的品酒會,把葡萄酒歷史重新改寫。
擊敗法國酒
也許將來,這場著名戰役,會有另一個新名字,叫Bottle Shock。原因品酒會被拍成一套剛上畫的電影Bottle Shock,港譯《醇酒醋男》,以真人真事改編。故事由巴黎開始,當時一名英國酒商Steven Spurrier,為了替自己的公司宣傳,於是忽發奇想,舉辦一場試酒會,讓站在世界頂峰的法國葡萄酒跟美國的葡萄酒進行比試,並親身到加州Napa Valley尋找佳釀。
醇酒我明了,那醋男呢?看試片後,電影焦點在Steven Spurrier到訪美國後,Chateau Montelena酒莊內莊主兩父子間的矛盾和少莊主的愛情線。電影借那場改寫葡萄酒歷史的品酒會,拍成不羈青年奮鬥,力挽酒莊和愛情的故事,畢竟這是一部電影,而非Discovery Channel,內地網站將此片譯為《瓶擊》,言簡意賅!
品酒會的11位裁判,除Spurrier是英國人和另一個美國人外,其他均是法國人。以蒙瓶方式品酒,第一場的白酒戰,結果由加州代表Chateau Montelena勝出,擊敗法國Batard-Montrachet Ramonet-Prudhon、Puligny-Montrachet Les Pucelles Domaine Leflaive等布根地頂級佳釀。電影中沒描述的第二輪紅酒戰,加州Stag's Leap Wine Cellars,當場把法國Chateau Mouton-Rothschild、Chateau Haut-Brion等比下去。
將重大改革
吃漢堡包和飲可樂的人,將品味和名牌的代表國擊潰,從此加州酒不但震驚酒壇,及後,當澳洲、意大利、西班牙等佳釀抬起頭時,我們都不會再如此震撼了。當年的美國紅酒王Stag's Leap Wine Cellars,早已升上神枱級,經常是拍賣會中的焦點。
而白酒王Chateau Montelena憑1973年的Chardonnay打響名堂,但現在她們的Cabernet Sauvignon紅酒更有名。在七、八十年代,更是酒莊的高峰,但到九十年代以後,光芒遜色了,但名氣持續。剛過去的7月,此莊由法國的二級名莊Chateau Cos-d' Estournel收購,預料稍後會有重大改革,據說當中75%的葡萄需要重新種植。酒迷們,也期待着Chateau Montelena重回高峰。
延伸閱讀
Judgment of Paris: California vs. France and the Historic 1976 Paris Tasting that Revolutionized Wine
作者﹕George M. Taber
出版社﹕Scribner(中譯版:《1976巴黎品酒會》時報出版)
文﹕蔡洛堅(jordanchoy@gmail.com)
以下是本片的幕後花絮: